说到民国女神,永远绕不开林徽因和陆小曼。
胡适说林徽因是中国的一代才女,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因为徐志摩,这两个本没有交集的人物,却宿命般地捆绑在一起,被世人谈了很多年,也被比较了很多年。
两个人出身都好,都来自世家大族;两个人都长得风姿绰约,惊世才情;甚至,都和民国男神有着众多情感逸事。
但是,即使有这么多的相似,两个人的结局,乃至整个人生,却有着天差地别。
林徽因虽生在大家族,却是庶女身份,但是一路开挂,不仅学的好,还嫁的好。
文学、诗歌、甚至建筑行业,遍地开花;生的子女,亦成为国家的栋梁,可谓是人生赢家,成为众多女性的人生楷模。
而陆小曼起点即巅峰,在父母手心中呵护长大。
文学、戏剧、绘画均有天赋,但是一生却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作品,反而因为感情我行我素,落得“渣女”的称号,因为吸鸦片,中年枯瘦如柴形同老妪,至死也不能如愿和徐志摩同穴,一座孤零零的小坟了此一生。
都说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
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翻看两个人的人生际遇,却发现,她们有太多的不同的选择,造就了起点相似,结局迥异的人生。
感情中保持清醒,人间不迷路有人说,这一生要难得糊涂,但是活在这世间,生活总是揭开现实的真相,让你不得不清醒。
生活如此,感情亦是如此。
因为惊鸿一瞥,16岁的林徽因走进了徐志摩的心里。
为了追求女神,徐志摩催促着怀孕的妻子离婚。
面对才子热烈的追求,林徽因却果断拒绝,快速离开伦敦回到国内。
林徽因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漩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和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也不能过早地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
林徽因清楚,舆论的力量有多强大,与其被世人说踩着一个无辜的女人上位,不如快刀斩乱麻,远离是非之地。
并且,林徽因爱得聪明,她明白,嫁人,其实就是嫁给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最终选择一门三院士,9子皆才俊的梁家,公公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之称的梁启超,爱人是性情温和大气,包容担当的梁思成,成就了一世佳话。
相比林徽因的清醒,陆小曼就显得肆意随性。
作为民国时期“南唐北陆”的名媛代表,陆小曼起点很高。
父亲担任民国财政部长多年,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创办人之一,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多才多艺。
陆小曼比林徽因大一岁,家中兄弟姐妹9人,但是都不幸夭折,她成为了家中的独女,备受父母宠爱。
从小接受着最好的教育,精通英文、法语,弹琴、绘画、国学更是不在话下,甚至还被父亲送去外交部,只为开阔眼界。
后来,父母给陆小曼选夫婿,千挑万选,选了西点军校毕业的王庚,这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一路晋升到陆军少校,前途无量。
但是世人眼中的好儿郎,却排遣不了陆小曼的寂寞,为了解除忧思,经常和丈夫的同学徐志摩谈文艺。
结果朝夕相处中,两人相爱了。
陆小曼从小肆意惯了,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离婚,奔向自己的爱情。
和林徽因的清醒自持相比,陆小曼是热烈而鲁莽的。
徐志摩和王庚相比,不论前途,还是家世,都是不能及的,甚至,因为彼此都是离婚再婚,在当时还不开放的年代,是被大家所不齿的。
连思想开明的梁启超都说后悔替他们做证婚人。
她活得随性,和王庚在婚内,经常和胡适、徐志摩写情书;在和徐志摩婚内,也有其他男闺蜜,一起出入夜总会,甚至一起吸鸦片。
也因为如此,世人评价陆小曼为“渣女”,声名狼藉。
网上有句高赞回答,只有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种种诱惑,才能顺利绕过人生路上诸多私欲的陷阱。
一个人力量的显现,不是在愤怒的时候爆发出来的能量有多大,而是在受到诱惑时仍然能保持冷静和清醒。
人生太短,岁月太长。
保持清醒,即使身居闹市也能内心宁静;保持冷静,即使诱惑再多也能耳聪目明。
2.欲望的克制,是生活的底色埃及的尤素福说: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锦衣华服、豪宅美人、权力在握,欲望无穷无尽。
有人为了欲望,没有原则,甚至铤而走险;有的人却淡然处之,过好自己的一年四季,一日三餐。
林徽因和陆小曼人生道路的截然不同,是因为她们对欲望的态度不同。
很多人说陆小曼活得真实洒脱,陆小曼的确从不委屈自己。
从小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学习也是从没有吃过苦,都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延展的。
陆小曼生而不知愁滋味,如果有忧愁,就是偶尔的寂寞和空虚,她会马上找到心仪的男子互诉衷肠。
欲望来了,满足它就是了,不会为难自己。
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出入夜总会,一度风头无两,被称为“名媛领袖”,曝光率甚至压过明星蝴蝶、阮玲玉等人。
也因为这些行为,气得徐志摩的父亲大发雷霆,一气之下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即使生活困顿,但是陆小曼仍然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水平。
高昂的消费,逼得徐志摩不得不打三份工,徐志摩穿的衣服破旧有洞,手表也是旧的,连坐飞机也挑没有费用的小飞机,最终年轻殒命。
徐志摩去世后,她生活更无规律,爱吃零食、吸食大麻,年纪轻轻便牙齿全部脱落,瘦骨嶙峋,再也没有年轻时顾盼神飞的风采。
即使自己才华横溢,却是无法养活自己,和有妇之夫翁瑞午同居,一切所需皆由对方提供,全然不顾妻儿的生活。
她一辈子活得逍遥自在,旁若无人,却换来后半生寂寥度日,因为陆小曼间接导致徐志摩英年早逝,徐父对她恨之入骨,徐志摩的朋友也与她绝交。
不知道在昏仄的塌上,陆小曼是否会感叹命运的捉弄。
与陆小曼相比,林徽因就克制得多。
小时候因为母亲不得宠,她自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忧郁长大。
也许是天资聪颖,也许是想逆袭改命,在学习上,林徽因向来努力,四岁开始写书法,背诵古文,7岁会做诗。
年纪轻轻写的诗歌便风靡诗坛,连胡适、冰心都夸她,甚至在泰戈尔访华时,全程陪同之一便是林徽因,足见她的文学成就之高,而这些离不开多年的勤学苦读。
在宾尼法尼亚大学时,因为女子不能修建筑学专业,她便修美术专业曲线救国,4年的课程仅用三年就学习完毕,还取得了学士学位。
不仅如此,作为建筑系的旁听生,她的成绩竟然数一数二,很快就成为建筑设计的助教。
学习是清苦的,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寒窗苦读的意义不大,不如打扮得漂漂亮亮,呼朋引伴,在时尚摩登的场所觥筹交错,不如嫁一如意郎君过衣食无忧的下半生。
但是林徽因却克制欲望,守得十年苦读,熬得住日夜挑灯。
克制欲望是她生命的底色,勤奋是她人生的主旋律。
即使在众多的追求中,林徽因也不会任虚荣和小情小爱的欲望主宰自己,16岁的年纪,对那么热烈的爱,能够说放下就放下,在她的分手信中这样说:我降下了帆,拒绝了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国文学家刘安说,省事之本,在于节欲。
正是因为对生命保持敬畏,对未来保持谦逊,才能在短暂的欢愉下,看到背后无穷尽的欲望。
唯有克制,方能重生。
高尔基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之前更强大。
”面对重重欲壑,陆小曼选择了自娱,林徽因选择了克制,在差不多的起点,两个人走上了南辕北辙的路。
3.格局和责任,才是生命的升华如果要分出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本质区别,便是两个人的格局和责任不同,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格局是一个人的气度,更是一个人的情怀。
一个拥有大格局的人,心灵是纯洁的,像高山阔水,纯澈清明。
陆小曼的人生有什么责任吗?李筱懿在《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说到:在她的教育体系中,需要的是爱和婚姻,而不是成就。
所以,她绝不会像潘玉良一样努力,成为画家,赢得身份和地位;也没有必要像林徽因一般求学,怀揣改造社会的理想。
她只希望做一个名人的太太,得到热烈的爱情、宽敞的住宅、华美的衣服、体面的朋友,以及世界上一切其他美好的东西,她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应该享受这些,却不愿付出太多努力和妥协。
陆小曼心中的人生,就是及时享乐,人人为我,从不会想着去创造什么价值。
被无数人夸赞的诗文才情,戏曲功底、绘画天赋,也只是在她兴起时画上几幅,写上一首,甚至热爱的戏曲,从没有想过形成派系,给后世出些许贡献。
她所做的全凭喜好,毫无责任可言。
而林徽因不同,世人大多讨论她的爱情、婚姻、讨论她的美貌、才情,但是却忽视了她背负的责任,还有为家为国的大格局。
在还没有建筑概念的中国,林徽因为中国开辟了建筑学的先河,年仅24岁的林徽因教授美学和建筑设计课,培养了刘鸿典等许多建筑界的精英。
和梁思成带着同事风餐露宿,颠沛奔袭,爬梁上柱,深入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将近3000处古建筑。
让中国的多处古建筑得到全世界的认识,并加以保护。
她保护文物,不惜指责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去市委辩论更是义愤填膺。
她挽救濒临停产的传统工艺景泰蓝,拖着病体参与国徽,八宝山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清华讲课,在肺部穿孔的情况下,完成《中国建筑史》,以及用英文撰写震惊世界的《图解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看似柔弱,但是她却有着超越常人的意志和勤勉。
如果说她没有大格局,没有沉重的家国责任,我想她早就在泥泞的路上倒下了,早在生病时就听从朋友的安排去国外治疗了,而不是这样殚精竭虑,年纪轻轻便逝去。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说:“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
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爱因斯坦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说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是的,大格局的女人,从来不在小处着墨,短暂的欢愉、私人的情爱,肉体的享乐,都不是目标,她们的使命,是为国家,甚至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须知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4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正是因为岁月漫长,布满了分岔路口,在同一起点的两个人,却因为选择不同,越走越远,最后过上天壤之别的人生。
林徽因和陆小曼,看似捆绑的命运,只是世人的一厢情愿。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生命和时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才会永垂不朽。
那些区别生命伟大和平庸的,从来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她的贡献和忘我。
名媛和学者,终究不是同类。
关注我@江雪煮茶,为你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和人物。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瞻博软件园 All rights reserved.